行业动态

严重内卷?光伏行业如何破局

2024-1209

近日,作为光伏行业“风向标”,第十七届(2024)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(上海)大会暨展览会(SNEC)举行。此次大会上,变局、创新、突围成为热议的话题。

“时隔一年,光伏产业变化呈现两重天。光伏行业遭遇史上强内卷,供需严重错配,产业步入‘冰河期’。”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、亚洲光伏行业协会主席、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大会上表示,“唯有核心技术突破,才能带来光伏产业上限拓展和内卷生态改善,才是光伏产业链突破内卷的关键。”

内卷式竞争激烈

“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异常激烈。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、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,过去一年,光伏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礼,出现了“量增价跌”的现象。

朱共山说,截至目前,硅料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四大环节,基本上跌破现金成本,全产业链集体承压。光伏产业本轮震荡周期内,整体产能扩大了约3倍,但利润率下降了70%左右。

无序扩张,是导致行业内卷的重要原因。朱共山认为,光伏行业上演超级内卷,外因是供给侧同质化竞争、资本盲从、跨界挤压等,以及需求端唯低价中标等因素叠加,将行业带入“局部优”而非“全局胜利”的陷阱。同时,光伏行业已触及到固有技术的天花板,而准入门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竞争,导致整个产业链陷入内卷。

查看图片

高纪凡表示,行业企业各自为战,盲目投资;资本市场过度逐利,推波助澜;金融机构无序投放,遍地开花。

朱共山则认为,现有市场错配反馈不影响产业高成长性趋势,光伏需求仍将维持高位增长但增幅略有放缓。

“去年我在SNEC大会上预测,2027年光伏将超过火电成为全球大能源,现在看来这一速度将会大幅提前。”朱共山表示,按照目前光伏的发展速度乐观预计,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有望维持在490-550吉瓦,很快便可追平与火电的装机差距。截至今年4月底,我国光伏累计装机超过670吉瓦,风光合计总装机达1130吉瓦,与火电非常接近。“光伏产业增量空间巨大,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。”

加速推出新产品新服务

在激烈竞争之下,头部光伏企业正加速推出新产品、新服务。

SNEC展会上,隆基绿能宣布其研制的晶硅-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取得了重大突破。据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(ESTI)的权威,该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4.6%,再次刷新了隆基团队此前创造的晶硅-钙钛矿叠层电池世界纪录。与此同时其发布Hi-MOX6别墅款光伏组件。据介绍,Hi-MO X6别墅款组件采用HPBC至黑电池,电池正面无栅线,提升光照吸收约2.27%,每平方米发电功率达435W和450W。

此外,晶科能源推出全新一代Tiger Neo2024光伏组件产品矩阵,其中Tiger Neo系列66版型双玻组件高功率达到650W,发电效率突破24.06%;天合光能展出了N型720W系列组件,其自主研发的TSHJ异质结电池和THBC背接触异质结电池技术高组件输出功率达760W+;爱旭股份发布“满屏”ABC组件,并宣布其高功率达700W,转换效率突破25%等。

同时,光伏行业借助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,推动产品智慧化发展。

SNEC展会上,协鑫发布的全球条光伏碳链,基于颗粒硅技术+数智化技术的光伏产业碳链管理平台,实现颗粒硅组件产品低碳足迹的可视化、可量化及可信化;阳光新能源重磅发布iSolarSim光易仿光伏发电仿真软件,这是一款仿真准、评估快、操作简、场景全的光伏发电仿真软件,提升仿真效率超百倍,填补国内仿真软件空白。

朱共山表示:“当前,光伏技术革命性突破窗口期来临,正带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同步发生。”

行业处于重要转换期

在朱共山看来,当前我国光伏行业处在好的时刻与坏的时刻并存时期,是在阵痛中破茧成蝶的重要转换期,“行业正在经历的,不是以往三五年一轮的周期性迭代,而是光伏大变局时代来临之前的一场预演。”

光伏产业如何在阵痛中破茧成蝶,穿越新周期?“我们要坚定穿越周期的信心。”朱共山表示,我国光伏产业亟待政府的“有形之手”和市场的“无形之手”共同起作用,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来进行结构性调控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,也有助于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。

查看图片

同时,朱共山说,光伏行业要共建开放协作的生态链,协力共闯科技无人区。

“产学研要协同创新,上下游要协同发展,共建行业协同发展新生态。”高纪凡认为,光伏产业是一个相互关联、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,“我们要积极推动共建光伏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,开放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,与全国和全球的科研机构开放合作,进行产业链的协同。倡导产业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,倡导全球光伏产业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合作,实现‘新质’与‘高质’的双向奔赴,携手共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新生态。”

“光伏行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。”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,光伏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保障创新企业的利益;另一方面,需要推动标准的建立和完善,以支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
来源:中国网